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林草湿碳储量稳定在105.38亿吨以上,年碳汇量1.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全国第一为此,内蒙古各地与企业合作,根据林地实际情况,定制解决方案、梳理标准化数据采集清单和操作指南、丰富技术手段、创新收益分配方式,有效解决碳汇项目开发瓶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我国碳市场建设,从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扩展参与主体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如何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还需在哪些领域完善金融举措?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业内人士。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以下简称自愿碳市场)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系。这一蓝图不仅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阶段,也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4年来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7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81亿吨,累计成交额467.84亿元,已成为全球碳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据必和必拓官网近日发布的消息,安米新日铁印度公司、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JSW)、现代制铁以及其他价值链参与者必和必拓、雪佛龙、三井物产组成的行业联盟,目前正在开展一项预可行性研究(pre-feasibility study),以评估在亚洲多地开发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研究中心的可能性。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政府召开“邯郸市绿色低碳发展典范城市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作为河北省典型的重化工城市,邯郸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钢铁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推进钢铁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定钢铁产品碳足迹核算地方标准等措施,加快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持续完善碳市场建设,月度信息化存证规范性明显提高。2025年上半年月度信息化存证一次合格率较2023年同期提升了23个百分点,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全自治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主任和小平介绍。
近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碳排放配额担保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在省级层面为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提供了系统化的司法保障,这意味着今后广东企业手中的“碳指标”在融资变现方面将获得更多层次的制度支撑。
国有银行绿色贷款业务的主力军。截至2024年年底: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6万亿元。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均超过4万亿元,分别为4.97万亿元、4.70万亿元、4.07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22.9%、20.99%、31.03%。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绿色贷款分别为8926亿元和781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58%和22.55%。
近半年来,“零碳园区”俨然成为各地产业转型的新热词,建设热情高涨。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苗头。日前,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在会上强调,零碳园区建设不是戴帽子、挂牌子,是一项创新性强、挑战性高的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作;不是要打造“政策洼地”,而是要建设“绿色转型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