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必要且迫切。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日趋活跃、国内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我国正处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阶段,建立完善碳足迹管理体系既必要也迫切。
目前,国家已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等24项国家标准,并在107个行业试点企业碳排放数据在线监测。从实际进展情况看,一些重点行业已实现率先突破,尤其是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已建立碳足迹核算指南;从数字化平台建设情况看,全国碳排放统计核算系统完成基础架构,2000余家控排企业实现数据直报;从标准衔接角度看,国内核算标准正与国际标准对接,光伏等出口导向产业率先开展产品碳标签认证。但体系完善仍面临着基础数据不全、核算方法待统一、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等挑战。
4月26日,中国价格协会双碳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价格协会会长吕明良在致辞中说,双碳专委会的成立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未来将聚焦价格研究、技术推广、企业服务与行业自律,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专业支撑。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碳汇被公认为是最经济高效的固碳增汇手段之一,在减缓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全力巩固提升森林固碳增汇能力,需要充分依托森林资源的存量基础和增量优势,实现森林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
“碳中和”银行指以应对气候变化为重要目标,通过公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采取自身碳减排、投融资结构低碳调整等措施,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及投融资碳中和的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当前,“碳中和”银行建设正在国内逐步试点推广,从点到面有序铺开,以全面推进金融机构自身转型并赋能经济社会转型。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建设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抓手。截至2024年末,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30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2亿元,其中2024年总成交量约1.89万吨,总成交额181.13亿元。虽然我国碳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相较于欧盟等发展相对成熟的碳市场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欧盟碳市场为例,以期通过分析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体系和市场的发展现状,来为我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完善和市场调节机制建立提供相关参考。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近日,《西宁市零碳场景示范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方案》明确,将通过园区、工厂、公共机构、景区、建筑五大零碳场景示范建设,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零碳场景建设经验,有效推动全社会各领域降碳理念、机制、技术等提升和创新,在碳中和先行先试中走在前作表率,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零碳场景建设。
“湖北碳市场多项经验被全国碳市场借鉴。”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锦鹏告诉记者,历经10年发展,湖北碳市场覆盖工业门类涉及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16个工业行业,成为国内区域碳市场覆盖工业门类最齐全、累计交易规模最大、交易制度最完善、交易机制最活跃、减排成效最明显的碳市场。中碳登何以花落湖北?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市场将如何行稳致远?区域碳市场将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目前我国碳市场已初具规模,但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激励技术创新和引领产业升级方面的潜能尚未充分释放。需加快构建长效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在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标准宣贯大会(南京)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碳市场)的建立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竞争维度,将逐渐引导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节能、降碳、减排,促进优胜劣汰,从而实现行业绿色低碳转型。